业内声音 | 实现碳中和储热不可或缺

release time:2021-09-06Pageviews:4180

“碳中和”目标的提出,把我国的储能行业推上了风口浪尖。毫无疑问,储能对实现碳中和目标意义非凡。7月23日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国家能源局正式印发《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推动新型储能技术的开发,并探索开展储氢、储热及其他创新储能技术的研究和示范应用。

近日,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举办的“科技创新院士报告厅”中,一场聚焦于碳中和的专家论坛上,全球能源专家、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、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刘科,在他的演讲中提到储热与峰谷电综合利用可大幅减排,是碳中和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。

640.webp.jpg

刘科院士演讲现场

 储热与峰谷电综合利用可大幅减排

社会上对于碳中和的观念有不少错误,想实现真正的碳中和需要做到什么呢?刘科院士提到了五条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,其中就包括“储热”一项。

储热与储电、储氢有什么本质不同?我国能源利用结构中虽然有很大一部分是电能,但目前的主要消费形式仍然是热能。比起“电”,“热”能在供暖、工业生产等领域更直接地被利用,因此,储热在储能的能源结构中是不可或缺的。更为重要的一点是,在发电仍然主要依靠煤炭的现在,减少电能消耗也是碳中和的重要一环。刘科提到,火电厂半夜也不能停工,发出的电能无人使用而浪费掉,却仍然在排放二氧化碳。既然储电无法实现如此大规模的储能,那就可以用储热的方式将这部分低谷电储存起来,需要时用于供热、空调或发电,这样可以让1/4甚至是1/3的时间的电不至被浪费,可大大降低二氧化碳排放,实现真正的煤改电。

正如刘科院士所说,比起其他储能方式,储热有着更适合电厂调峰、热能可直接利用等优势,实际上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。在我国北方地区,冬季供暖是一个重要的耗能项目,在碳中和战略的要求下,冬季清洁供暖是一个重要的改革目标。利用谷电时段的电能发热并储存,在高峰时段用于供热并起到降低电网负荷,这样的供暖模式在近几年开拓出了一片巨大的市场。前不久,国家发改委新政明确了拉大峰谷电价差的政策,更是为削峰填谷的储热行业带来了新的曙光。

当然,仅凭“储热”也无法实现碳中和。刘科院士的发言提出了需要关注和发展储热,也提到了其他在储能领域之外实现碳中和的路径,只有多领域全方位发展,才能打造出具备碳中和能力的新型能源体系。碳中和是我国将来数十年最重要的改革之一,也是能源行业有史以来最大的变革之一。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行业人士孜孜不倦的努力之下,我们可以相信,储热将为碳中和贡献出无可替代的重要力量。